浙江在线-黄岩支站 
您现在的位置: 黄岩新闻网  >  文化黄岩  >  人文
首枕翠屏 文风蔚然
2023年12月27日 16:44 来源:今日黄岩 【进入论坛】

  围绕南北文化轴,由宋至明代,黄岩有四大名胜风景区:九峰山、松岩山、委羽山和翠屏山。翠屏山因山如屏障而得名,下有新宅村、杜家村等村庄,上有灵岩(紫霄)、六潭诸山。这里风水佳胜,飞瀑流泉,峭岩幽洞,蔚为大观。

  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说:“县直北上,爽气浮动,花柳之丽,日月之胜,无不在江北。”朱熹说:“黄岩秀气在江北,江北秀气在翠屏。”南宋宰相杜范说:“山于江北者,浮岚耸秀,十里一碧,蔚为奇观。”黄岩江北一地,山水秀丽,古往今来,与翠屏山结缘的文人雅士甚多,宋明之际,更是文风蔚然,名人辈出。

  今年,我区根据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禀赋,提出将规划建设翠屏山儒家群贤文化区。

  朱熹讲学薪火载道

  《万历卷之一舆地志上》记载:在县北十五里,朱文公尝著书於此,名为小樊川,题曰溪山第一。

  朱熹与黄岩渊源极深,曾数次来到黄岩,对黄岩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南宋时,黄岩号称“小邹鲁”,这与朱熹的引导与教化有着直接关系。

  朱熹因何结缘翠屏山?相传古时的黄岩杜家村,有一名士叫杜椿,他仰慕杜牧已久,并视为先祖。那时杜椿在离家不远处的翠屏山上,筑一书院,以教儿子杜烨(嘉定元年,即1208年考中进士)、杜知仁(后师从朱熹,成为著名的思想家)读书。

  据史料记载,淳熙元年(1174),朱熹到黄岩游历委羽山,经好友牵线,接受了杜烨、杜知仁的邀请,来翠屏山上讲学。之后,他广收门人,其中黄岩本土的著名学者,有赵师渊、赵师夏、赵师雍、林鼐、杜烨、杜知仁、杜贯道、池从周等人,由此开创一代文风。其中以赵师渊最为出众,他曾协助朱熹编撰《通鉴纲目》,创出“纲目体”这一史书体裁。为纪念朱熹,后人就在朱熹讲学处建樊川书院。

  樊川书院墙基遗址位于六潭山的第三潭,溪水叮咚,瀑布飞流,风景秀丽,是绝佳的读书胜地。时隔多年,藏于山水间的樊川书院墙基遗址,前后三进,依稀可见当年院落布局。这里树木葱郁、藤蔓相缠、竹影婆娑,层叠的基石无不在诉说当年朱熹在此讲学的盛况。

  “在第三潭的旁边,原来有一座擘翠亭,想象一下朱熹和学子们在这里迎朝霞、送日落,聊天、看书,无比惬意。”黄岩历史协会名誉会长张永生说。

  杜烨、杜知仁兄弟跟随朱熹学习理学长达十余年,在朱熹理学理论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起了自己的学术观点,创立了南湖学派,影响甚广,是翠屏山儒学文化的代表。清末黄岩学者王舟瑶在《默庵集》形容:“吾台在昔,号称名区,赵宋以还,尤崇儒学。两杜众车与闻正学,南湖学派至成,已而益昌”。南湖学派推崇朱熹之学,谓“道在是也,穷理求仁,吾知所止”。以“讲明道学”为主,尤重《六经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和《四书集注》,精心考论理学意旨,多有所得。朱熹也曾称赞南湖学派“论敬字工夫甚善,论气禀有偏,而理之统体未尝有异”。南湖学派传承有序,弟子绵延不绝。

  “翠屏山是黄岩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,南湖学派的根源所在,朱熹讲学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蜂拥而至,从此黄岩文风蔚然。”黄岩历史协会理事戎怡说。

  空谷灵岩贤相故里

  黄岩的母亲河永宁江,又名澄江。据传,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南宋贤相杜范有关。明万历《黄岩县志》“永宁江”条记载:“旧传,宋杜清献出生时,澄清三日,因名澄江。”说是杜范出生那天,门前混浊的永宁江水忽然澄清如练。“江水清,圣人出”,南宋淳熙九年(1182),杜范出生在翠屏山脚下的杜家村。从此地走出的杜范,由一个小小的县尉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,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臣。

  杜范从小跟随叔祖父杜烨、杜知仁学习,继承了朱熹的“理为本体”的思想,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以“理为公理”“理为实理”“笃学力行”“存性养心”等为主要观点的理学思想,进一步发展了南湖学派。

  从山麓往上行至台阶尽处,看到陡峭岩壁下,有一石洞。这就是享有“小有空明”美誉的灵岩洞,为黄岩第二大洞穴。灵岩洞高大宽广,泉水叮咚,凉风习习。这里是杜范少年时读书的地方。洞上方曾留有朱熹手书“寒竹松风”,洞左右岩壁上有黄绾的《小有吟》73字、《石室》30字的摩崖石刻,现字迹剥蚀,尚依稀可辩明。

  关于丞相杜范,有一个“款以葱羹麦饭”的故事:有一天,一个富户来杜家拜访杜范,时间刚好到了中午,杜范就留他吃午饭,用葱羹麦饭招待他。富户一看菜食,以为杜范在羞辱他,愤怒告辞。杜范写了一首诗送给他。诗曰“葱疗丹田麦疗饥,葱羹麦饭两相宜。请君试上城头望,多少人家午未炊。”富户看完诗理解了杜范的清贫之因,并羞愧至极。

  杜范在位期间,非常同情民间疾苦,在地方为官时经常减轻徭役,赈济贫民,还广修水利,大兴文教。他为官30多年家中田产未增一分,老家房屋十分简陋。由于日夜操劳,心力交瘁,加上长期清贫的生活,他只当了100多天丞相就死在相位上,终年64岁,宋理宗赐溢号“清献”。

  翠屏山下的杜家村,是以杜范为代表的杜氏家族聚居地。台州首中之进士杜垂象、著名思想家号方山先生的杜知仁、著名孝子杜谊、南宋贤相杜范、抗元英雄杜浒,还有著名学者号南湖先生的杜烨等,均生于斯长于斯。不过因避元兵之乱,杜氏族人从本村迁出外逃。从此,杜家村没有杜姓后嗣,村名却一直没有改变,成为一道象征文化的符号。

  如今,在杜家村文化礼堂、“清献堂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文并茂地展示着杜范的生平事迹。作为区乡村大使、“清献堂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的符希文,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翠屏山文化以及杜范事迹的传播。他常年坚持义务打扫“清献堂”,并为前来翠屏山寻访历史足迹的文人墨客免费讲解。“杜范是黄岩宋韵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,他一生不事权贵、嫉恶如仇、清廉刚正,以他为代表的宋韵文化逐渐成为一种‘基因’,与城市融为一体,成为黄岩鲜明的文化标签。”符希文说。

  摩崖石刻人文印记

  从“黄岩府小区”(原名“翠屏春晓小区”)对面的一条往新宅村的支路拐进去,没多久就到了翠屏山脚下的鹫峰讲寺。在鹫峰讲寺后面的岩壁上镌刻的“石龙书院”几个字,由于年代久远,如今只剩下‘石龙’二字依稀可见,而‘书’字还存有一半,‘院’字已然被侵蚀不见。

  明代中叶,在宋明理学不断衰落,清实学逐渐兴起的特定时代背景下,孕育出一位礼部尚书,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、家住翠屏山南边新宅村的黄绾。

  当年黄绾因病辞官归里,从城内后街迁居于此,创办“石龙书院”,传播阳明心学,著书立说。因浙中王门内部后期分成两个流派,王守仁的首席弟子王畿与黄绾有很深的交情,但在学术见解上有分歧。嘉靖二十一年(1542)冬,即黄绾归乡第二年,黄绾邀请王畿和冯子通、朱时言、沈静夫、杨汝鸣等一批学子,游历雁荡山,以此机会“深辩”。黄绾与玉畿的“深辩”先在石龙书院,“相与论绝学(儒学)未明之旨,数晨夕,后在雁荡山能仁寺,列草铺,烧炉围坐,再论绝学,深辩释、老精微不同之旨,至夜半而眠。”黄绾用“艮止说”批评王畿等人的“四无说”(即心体、意、知、物是“无善无恶”)是“空无”的理论。两次“深辩”,称“石龙深辩”,两种对立哲学观点十分鲜明,这种学术上的争论,发展了哲学思想,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一段记事。

  从山麓拾级而上,不多久便到了少谷峰。台阶右侧,仰望石壁,红色的“少谷峰”三字十分醒目。少谷峰下方,拨开草丛,裸露的石壁上,留有大量黄绾所书的摩崖石刻。

  关于“少谷峰”,有一段动人的故事。他的同朝好友、被誉为“闽南十才子”之一的郑善夫(号少谷山人)专程来访。两人论理学谈古今,日夜相伴,相谈甚欢。郑善夫因此一住三个月,离别时相约明年再来。

  怎料郑善夫一去不返,黄绾时时盼望。而后,传来郑善夫因遇大雪所阻而病,医治不力而亡故的消息。黄绾悲痛万分,为纪念好友,手书“少谷峰”三个大字镌刻在石壁高处。

  少谷峰下方的石壁上,还留有黄绾为郑善夫所作的《赠少谷出山》。斯人已去,石刻长存。“翠屏山上有几十处摩崖石刻,大部分都是黄绾所题。”张永生说。

  翠屏山作为我区文化复兴南北文化轴的北端点,是我区文化复兴的重要一环。未来,翠屏山儒家群贤文化区将依托现有资源,以儒学佛学和杜范黄绾事迹为核心载体,展现“爱国主义”和“爱党精神”,提升翠屏山风景游赏环境,引领景观游憩、户外运动和文化展示活动,开展教育培训、丰富旅游体验,打造浙江宋韵文化展示的引领区、黄岩重要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、风景游赏和户外运动的生态景区。

【作者】: 记者 罗 茜 周丹艳 通讯员 顾晶晶 【编辑】:朱慧益
推荐阅读

高温,对于很多室内工作的人而言,或许只是一个数...【详细】

近日,北洋镇康山村的村民牟永胜,种的南瓜大丰收了...【详细】

在橘乡,“全民健身日”这天,城区的大街小巷也...【详细】

最新热点+更多
黄岩沙埠窑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召开
黄岩沙埠窑考古成果获全国学者关注 填补中...
黄岩入选全国“枫桥经验”指数样本县
我区8个“一老一小”服务场景上榜省级名单
黄岩区“橘乡新事双月评”25周年暨“好人...
上垟乡开展“八一”建军节慰问活动
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
城南派出所: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
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
关于提升法律服务供给水平 打造法治化营商...
富山乡人大—— 发挥监督职能 助力乡村振兴
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:浙新办【2008】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
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76-84765071
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©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. 保留所有权利